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的標兵,中印無論從地緣政治、人口規模、經濟增速、歷史文化還是發展模式都有太多值得比較的東西。2016年是中印旅游年,“美麗中國”遇上“神奇印度”,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來到不可思議的印度,看著年輕人活力的面孔,這就是神奇的火花,青年人是中印旅游共同的未來。”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印度旅游與旅行管理學院上展示了一段熱情洋溢的演講。
2015年,中印雙向交流人數已達90萬人次。但與中印兩國25億人口、1.4億人次的處境旅游年總規模相比,未來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印度有 待客如待印度 待客如待神 ,中國人也說 有客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為此中國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動用寶貴的外匯資源建酒店、買旅游大巴、整修景區、道路和廁所,搞 廁所革命 讓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感到賓至如歸。”戴斌如是說。
除此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在借鑒歐美旅游發達國家的經驗基礎上,制訂了《旅游涉外飯店星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建設和培育了一批星級飯店,通過立法和行政審批,開設更多的旅行社,培養更多導游人員。
到去年年底,中國共有1.4家星級飯店,2萬家景區,2.7萬家旅行社和85萬名導游,加上航空、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港口碼頭、客輪游船等公共交通,衛星、基站、互聯網、手機終端等商業通訊體系,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基本形成了旅游大國的產業基礎。
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給旅游接待特別是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了旅游旺季,旅游環境和服務品質更是引來一波接一波的抱怨,為此還為世界貢獻了一句中國特色的英語單詞,“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可以說, 擁擠并快樂著 正在當代旅游的發展的真實寫照。在持續快速增長的出境旅游市場上,也存在著購物比重高、少數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等問題。”戴斌指出,中國政府和旅游業界沒有回避這些問題,主動從包括互聯網社交平臺在內的新型媒體和傳統媒體那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政府、業界和教育科研機構正在努力通過增加投資和供給,動員社會力量發展全域旅游,加強科技應用和文化創意來培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到2015年底,中國在接待了1.34億入境旅游者的同時,還有超過40億人次和1.17億人次分別在境內和境外旅游。旅游總收入接近6000億美元,游客在海外的消費則超過1000億美元,旅游還接動了7000多萬人口的就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雙雙超過10%。中國正在迎來大眾旅游新時代。
戴斌表明,在今天,旅游已經成為年輕人主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并產生了攜程等一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市場主體。它們與傳統的大型旅游集團一道為國內外游客提供兼容效率與品質的“中國服務”。
2015年,中國出境游客達到1.2億人次,印度超過1700萬人次。印度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新興客源市場,中國也是印度增長潛力最大的客源市場之一。由此可見,中印這兩個比鄰而居的大國,旅游交流還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旅游研究院愿意與IITTM在旅游統計、旅游大數據、旅游經濟經濟運行監測與預警、旅游科學研究、旅游培訓和國際論壇等領域進行全面多樣的合作。希望更多的印度朋友多去看看 美麗中國 ,那里有和你們同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也有不一樣生活方式和 中國夢 ”。
|